现在的商界,创业者和投资人并非总是携手共赢。有些创业者会心怀不轨,精心设计公司架构,利用资本规则设“局”,达到“收割”投资人的目的。
一、AB股中的股权稀释陷阱
AB股本是保障创始人控制权的,可一些创业者却借此放大私利。表面和投资人谈好股份分配,背地里在股东协议或公司章程藏稀释条款。后续融资、增发股份时,大幅稀释投资人权益,自己持股比例却不受影响。
另外,他们还在期权池动手脚。承诺给核心团队留期权,实际不断扩充期权池,稀释早期投资人股份。
二、董事会席位下的虚假控制权共享
公司治理上,创业者给投资人董事会席位,却通过设计投票规则让其没实权。比如设超级多数表决条款,关键决策得创始团队“一票通过”,让投资人否决权无用。
更隐蔽的是引入关联董事,表面独立,实则和创业者关系密切,关键决策时偏向创始团队,削弱投资人话语权。
三、对赌与分期的迷局
对赌协议被一些创业者利用,签协议时夸大预期,设苛刻业绩指标,再虚报收入、制造虚假增长,短期内达成指标拿红利后套现。
分期注资也被操纵,拿到首笔资金就转移到关联公司或项目,让后续投资人注资时资金去向不明。
四、有限透明度下的信息误导
信息披露时,创业者粉饰关键数据,把亏损业务成本转移,制造公司盈利能力强的假象。
还在商业计划书中夸大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,执行时追求短期利益,快速融资推高估值,让接盘投资人吃亏。
五、资本场上的对手戏
资本市场是一场博弈,创业者想通过架构设计掌握更多控制权和利益,投资人则努力规避风险。普通投资人要了解些“坑”,仔细审查公司架构和融资条款,避免被“割韭菜”。而创业者也要明白,资本信任难得,过度玩弄规则会毁掉长期发展机会,得不偿失。
可见,创业者与投资人是否值得信任很重要。创业者想获得更大收益,要做好股权设计。投资人想避开陷阱,得做好风险评估。。关键时候,不妨借助顾问的力量,帮助您审查公司架构和融资条款,识别风险,制定投资策略,守护你的资金。一起携手,在资本市场稳健走好每一步。